七十八、艾陵大战曲折多
艾陵因艾山而得名,据《蒙阴文史资料》载:“艾邑,在今新泰、莱芜、沂源等县交界处。”;《续修莱芜县志》载:“杜预谓艾山在牟县东。”“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牟城在今莱芜东二十里,其东皆曰艾也。”
即:原牟子国境东有艾山,因地广名艾邑。又因全是低矮丘陵,又名艾陵。
齐军主帅为国书,当初奉左相田常之命伐鲁时,知道了鲁国联吴伐齐,因清楚吴军强大,为缩短军事物资供应线,保卫齐都临淄,所以率主力依次撤退,准备在齐国境内的城子庄并以齐长城为依托迎战强敌。
应该说,国书采取的战略并无不妥。
齐军指挥系统:统帅兼中军主将国书;上军大夫高无丕;下军大夫宗楼;大夫公孙挥、公孙夏、闾丘明及督战陈书。
艾陵其地势为淄河冲积的狭长平地及丘陵,整个战场东西约一百六十里,适合战车作战,双方各出动战车千乘,兵力相当,俱都号称十万。
一个战场,双方一天摆开二十万大军,其规模绝对旷古绝今,后世也没有二十万人同一天用冷兵器对抗厮杀的战例。
注意:齐国一方都是“国、高”两姓将领,大约田常正盼望自己的国军兵败,等着给国、高两姓的将领们开追悼会呢。
时值初夏,万木葱茏,花红草绿,天高气爽。
天气不冷不热,正适应身着皮质衣甲的士兵们厮杀格斗。
吴军在5月初攻占博城,当月27日占领赢城,29日进至艾陵西约5里(约在今博山苗山镇)。赢城至苗山40里,吴军大约用了在两天时到达了战场。
吴王的上军大夫胥门巢率领的前锋部队首先到达艾陵,与齐军遭遇,齐将前锋为公孙挥,立即率部迎击,双方战车迎头相撞,各不相让,悍卒对精兵,一时只闻战鼓狂敲,号角起伏,杀了个难分难解。
激战正酣,齐国中军赶到,主将国书见战局胜负不分,不禁跃跃欲试,随即挥令动出中军,顷刻间战鼓声如雷,斗志最为旺盛的中军扑入了战场。
胥门巢所指挥的吴军前锋兵力有限,再加齐卒强悍,顿时支持不住,大败后退,齐军首战获胜。
初战即胜,齐将公孙挥大为兴奋,竟然命令士兵各自准备八尺长的绳子,用于拴吴国人的脑袋,回去按数目领赏。
但齐军另外的将领,却深知吴军战力,对下面的战势并不看好,诸将纷纷交换纪念品,唱起离别曲,有的甚至口中提前含玉,准备战死沙场――死人下殓时候,嘴里才含玉的。
前锋虽失利,但吴军主力已到,当日不再战,鲁将叔孙州仇引吴国大军抵临战场设营下寨。当晚,夫差因胥门巢初战兵败,有损军威,决定对其军法从事。
将领们竭力劝解,吴王才稍息怒,但还是免去其“上军大夫”职务,改派去指挥鲁军,执行往来诱敌的任务去了。
而前锋重任则交给了鲁将叔孙州仇,夫差重新调整部署,对上、中、下、右四军规定各自作战任务:由叔孙州仇率吴国上军打头阵,展如指挥右军主战二阵,下军茹曹压阵接应。越军将领诸稽郢则负责率领越军警戒后方,――等于随从观战。
夫差自己则引中军主力屯子高阜处,相机救援。
吴王亲率的中军实力最强,总数四万余,此时分给了副将伯噽一万精兵,用作三军机动兵力,夫差自己留下了三万精锐,其实这三万人成了联军全军的总预备队。
现在的史家们都认定:夫差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这不大全面,孙子在伐楚时,每战必留预备队,而且是把绝对主力留在了最后,主要作战的无非是自己指挥的3500步卒,以及王弟夫概的五千人,把主力作为预备队使用的是孙武才对。
公元前484年5月30日清晨,真正的“艾陵大战”才算爆发了,昨日的前锋交战其实不过是场遭遇战,或者说是双方的试探性质的前哨战更为合适。
胥门巢的初战失利,对战局的影响不可低估:提醒了吴王谨慎应战;助长了齐军的骄横;迷惑了齐军主帅国书对吴军战力的判断:这点对于齐军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吴齐两军于艾陵战场再次交锋了,事实上作为前锋的鲁军将领叔孙州仇虽然是指挥的吴军上军前锋,但真正出头的前锋还是吴国的原上军大夫胥门巢,只不过现在所指挥的是战力不明的鲁军,执行的是诱敌的任务,诱敌――当然应该是许败不许胜。
从这点可以看出,夫差对将领的使用是意味深长的:齐将前锋公孙挥一看又是昨日的手下败将,立即不假思索奋勇出击,胥门巢则好似遇到了克星:率鲁军不战而退。
野狼碰见了胆小的兔子!那还有啥说得?公孙挥率齐军紧跟追击,转眼间胥门巢部不见了,迎头截住的是由鲁国将领叔孙州仇率领的吴国上军,双方开始接战,却见胥门巢率鲁军开始回身助攻。
这时齐军主帅国书看见战势有变,立即饬令公孙夏率部出动增援,坚决截住胥门巢部,谁知公孙夏部未到战场,胆小的胥门巢又率部退走,公孙夏挥兵急追,却遭到展如指挥的吴国右军截击。
这时的胥门巢见有便宜可沾,竟然又回车助战。观战的齐将高无丕、宗楼大恼!两人一齐驱车出阵,坚决宰了这滑头的小子!
哪想极难如愿:吴军下军大夫王子茹曹挥师出动,挺身独战二将,全无怯意。就此战事一时胶着。
齐主将国书见吴兵死战不退,遂发令中军出动助战!这下吴军渐渐招架不住了。
吴王夫差在高处一直观察战况,遂命伯噽的一万机动部队投入战场,接战齐国中军,国书看见吴国中军扑出,随即举起令旗,齐军就此全部参战!
不客气说,这是国书战场指挥的一大败笔,虽然齐军的全军出动致使吴军逐渐招架不住,呈现败势,但此时吴王夫差却保留着中军主力三万,一旦投入战场,会发生什么?
夫差看见己方三军败势,但齐军却也后继乏力,自己出动的时机到了,随即亲率精兵三万,分为三路,以鸣金为号,直插齐军侧翼!
钲锣齐鸣,金声四起,这本是收兵的信号。齐军一听,哦?吴军鸣金收兵了?斗志遂开始松懈。
这下上了大当:这正是夫差设下的“信息战”陷阱!只见三路吴兵,一起突入齐军阵中,齐军瞬间被隔离成了三截。
这时,已经全军参战的吴军见夫差亲临指挥,无不勇气倍增;而原已苦战多时、已经疲困的齐军,突然遭受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吴军突击,好似被强大潮涌席卷冲击,上下立时惊恐,各军被割断,阵势大乱,虽未失去斗志,但已经失去了统一指挥,将士坚持死拼不退,却也无力抵抗吴军急风骤雨的攻击,终于崩溃奔散。
就此,10万齐国大军,除少数脱逃之外,全部被歼,革车、甲盾,损失殆尽,光是被吴军缴获的,就达到800乘。――要知道,统共才出动了兵车千乘啊!
那位吩咐士兵预备长绳捆吴国人头的齐国将领公孙挥战死沙场;中军主帅国书及大将闾丘明、公孙夏、东郭书、陈书等被俘,后都被吴军所杀;齐下军将领宗楼战场失踪,下落不明;仅有上军将领高无丕侥幸突围逃脱。
艾陵大战,齐国三军诸将只有一人脱逃,十万齐军,只有3000人被俘――齐人凶悍可见一斑:近十万人宁死不降!可谓“超猛”!
吴军伤亡不详,估计战损也相当可观,不过并不妨碍艾陵之战成为春秋以来列国之间战争规模最大而又最彻底的歼灭战,写下了春秋末期最惨烈的一页,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请看下篇:七十九、伍员被戮隐孙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