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金山侃史――孙子.孙子兵法.孙子时代
************************************
二、吴国机遇谈伍员
不可否认,人生好多机遇出于巧合。
十八岁的孙武来到吴国之后,便机缘巧合的遇到了一位与自己愿望相仿的年轻人――楚国人伍员。
至于孙武如何巧遇伍员,史未详载,老孙也不敢妄自替先贤杜撰,但从两人到达吴国的时间,及两人的暂住地来看,相距极近,史书又记载了日后伍员尽力向吴王推荐孙武的情形,两人看来所交非浅,不然伍员怎会成为了肯定小于自己许多的孙武之“铁杆粉丝”?――
《吴越春秋•阖闾年传》载:伍员曾“一旦七荐孙子”。
据宋代谈钥所纂修《嘉泰吴兴志》记载,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南)伍林村有伍子胥宅,“昔子胥逃难筑室于此,旧基尚存”,看来伍子胥逃奔至吴的暂居之地,应在吴都西南的百余里处。
而据冯梦龙编《东周列国志》记载,孙武初来吴国,“隐于罗浮山之东”。《嘉泰吴兴志》载:“罗浮山在(长兴)县东二十五里”,宋吴兴郡长兴县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北,由此可知孙武来吴之后的隐居之地与伍子胥至吴的暂住之宅所距甚近。
两个人都是为避乱从邻国投奔到此的年轻人,又都好学军事,着迷兵略战策,尤其伍员名声非同小可,在此之前已经因家祸离楚,闯荡数国,立志来到吴国发展的孙武前来拜访结识是十分自然的事。
事实显而易见,两人一见如故,谈话十分投机,立刻成了挚交。
说孙武不能不细谈伍员,这是孙武的“伯乐”,数年后是伍员竭力提携了孙武。
伍员,字子胥,老爸伍奢原在楚国就任太傅高位,兄弟二人,兄长伍尚。其先祖伍举曾因直谏楚庄王闻名楚国,名及后代,波及东周全境直至今天,大家大概听说过“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那就是说的伍举与楚庄王之间的故事。
伍家到了伍奢这一辈,其家族名声已经超越国界,远扬诸国。
春秋时代的战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各封国协力对中国边境――主要是抗击北境犬戎的战争;二、各国对不断起义反抗其统治的内部人民的镇压;三、各国之间为了争抢地盘与人口的战争。
前两种不是主流,大型战事主要是第三种。
除了这三种外,以数量居首的是各国内部:王、卿之间、卿、卿之间、废立与拥戴之间的战争。
这类内部争斗数量繁多,但规模一般不大,所以不把它列入战争范畴。
楚国的伍家就是举家落败在这类的内斗中。
当时的楚国绝对是一个超级大国,国君为楚平王熊弃疾,太子名建,伍员的老爸伍奢为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其副手少傅姓费名无忌。
正副两位太子师傅先开始的内斗:伍奢是太子建的铁杆保皇派,而费无忌则是太子建的暗地拆台派。
春秋时期的大国之间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如需要避免相互之间两败俱伤的战争,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政治联姻,有时是刻意交换各自国君的女儿,例如秦、楚两国之间就是如此。
太子建大了,该娶媳妇了,老爸楚平王便按惯例向秦国求亲,一位秦国公主:秦哀公的女儿孟赢,来到了楚国做太子妃。娶亲时所派使者是少傅费无忌,这下惹来了麻烦――也许对楚平王本人来说是妙的不能再妙的妙事。
秦国的新媳妇顺利娶来了,走到回程的半道,为太子娶亲的费无忌多了个心眼:何不借此给平王送份大礼?尤其这大礼还不用自己掏腰包,把太子的新媳妇送给太子自己的老爸,这才是真正的后世所说之“借花献佛”!
于是费无忌于半道找了个理由:你们迎亲的队伍在后面慢慢走吧,别颠坏了新娘子,本少傅先行一步,为我王报喜去也!
费无忌快马加鞭驱车,驰报平王:“这秦国美女可称绝美,今后再求不得,乃可遇不可求之美人也,应当先优惠吾王,太子年龄还小,想找个美人以后还不有的是机会?再说了,古语云:孝为先也,好东西么。儿子应该先孝敬老人呀!这才符合天理人情,是上古圣贤之道。”
一通忽悠,把楚平王给忽悠晕乎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吾王乎?有忠臣大孝,将美女投怀送抱,不纳谏岂不成了傻瓜加昏君?那就从谏如流吧,便把娶来的儿媳自己留下了。
一见一试果然爽极,就此极其宠爱,好地再加勤播种,很快有了好收成:生了个大头儿子,起名熊轸。
至于太子建?还就是另外为太子娶了一位齐国女子做媳妇,也算对得起儿子了。
可是因此受平王重用的费无忌心中有数:那太子建的绝美娇妻被自己给捣鼓成了小妈,日后太子继位,那太子还能饶得了自己这缺德大媒?为了确保日后不至遭到无端或合理报复,也要设法除掉将来的楚王太子建!
太子建的亲妈出身小国蔡国,时半老徐娘,当然可称老妈了,自然敌不过千娇百媚的秦女,楚平王在费无忌的建议下把太子建打发到了城父,先去替老爸大王带兵守边去吧。
这其实才是费少傅的第一步,后续手段随之跟上了:费无忌继续做楚平王的工作:“太子并非自愿把美女让给了吾王,肯定心中大怨,愿吾王早作准备,岂不闻有备无患乎?”
下一步更绝!费少傅密报平王:“小心了!自太子来到城父,积极扩充军力,对外暗交诸侯,扬言欲带兵入都,先夺媳妇,已为乱矣。”
楚平王岂能如此昏庸?焉能坐视儿子今后可能作乱?遂召其太傅伍奢拷问真情。伍奢当然明白祸自谁口出,据理争辩:“吾王哪能听信谗言?这是奸贼小臣在离间吾王的骨肉之亲呀!”
身边有奸臣?又是听信谗言?那本王岂不成了昏君?平王大怒!
费无忌趁机进忠言:“吾王今天不狠心采取果断行动,他日太子事成矣。我王必将成为儿子的俘虏啊!”
于是楚平王更怒,对伍奢采取了决然措施:囚禁。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戮杀太子,自古无毒不丈夫,能食亲子的才是圣贤加英雄!
结果没能如愿,派人派错了,奋扬走到半路,先使人飞骑驾车通知太子:“太子快逃命去吧,不然脑袋就没了。”
太子建闻听大惊,亡奔宋国而去。
费无忌深知斩草不除根之大患!对平王分析将来利害关系:“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是有本事的家伙,不诛杀将来必为楚国大大后忧。现在不妨趁咱手中有他们的老爸伍奢为人质,应该强迫伍奢修书,将他们招来京师,一并除之,永绝楚国后患”
如此为国忠言,楚平王安能不从?遂遣使狱中,对伍奢下令:“你要是能招来两个儿子,便说明你全家对本王尚存忠心,全家都能活命,儿子不到,只有先宰了你!”
知儿莫若父,伍奢实话实说:“长子伍尚为人老实仁义,我能呼来;次子伍员为人刚猛乖巧,将来必成大事,他清楚来到必然被捕,估计必然不来。”
平王心说,那咱就试试吧,强迫伍奢写了呼儿家书,又干脆使人持了王旨,去召伍尚、伍员两人,素绢红字:
“伍奢以忠信慈仁,封为国相;封二子伍尚、伍胥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以内彰本王囚禁忠臣之疚,外消诸侯讥笑不明之耻。但伍奢久囚,忧思二子,特召两侯来都,探望慈父,奉进印绶。”
使者又传口信:“来,我饶了你父亲;不来,马上杀掉你们老爸伍奢也。”
果然,伍尚接旨就要成行,伍员却给哥哥挑明了:“楚王召我兄弟,绝不是欲赦免老爸,而是怕逃走了将来报仇的,这是铁定撕票的绑票!我二人一到,父子三人必死无疑!楚王开刀撕票的决心将更没忌惮,我伍家将来连个报仇雪恨的也没有了。不如直接出逃他国,日后借兵以雪父之仇耻,现在这样一同自投罗网,绝对不行!”
大儿子伍尚表现不出老爸伍奢所料:“我也知道去了不能保全老父性命,但父亲召唤儿子以求生,而我们不往,日后一旦不能雪耻,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兄弟?”
最后来了个折中,对伍员说:“你快走吧,兄弟将来能报杀父之雠,我愿意归去赴死。”
就这样,伍尚欣然被执,执法使者还想抓捕伍员时,伍员张弓搭箭,瞄向执法者。伍子胥箭法,国人素有闻名,谁不拍死?执法不如保命,就这样,伍员顺利逃脱,前往宋国投奔了太子建。
伍奢闻知儿子伍子胥逃亡成功,不由长叹:“我们楚国君臣将来不免苦于兵患矣!”
伍家父子估计的都挺准确:伍尚一到楚国,楚平王便立即砍了伍奢与伍尚爷俩的脑袋。
(请看下篇:三、辗转数国逢孙武)